作者简介
杨全旺,网名“知之”。年生,大学文化,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毕业。中共*员,退休公务员,著有自传体回忆录《从历史中走来》,作品多在《云中文苑》《托克托县文史资料》发表。
(一)历史变迁
黑兰土力亥,蒙语哈拉陶勒格,汉语是“黑色的土圪旦”的意思。清乾隆45年(公元年)山西崞县田姓人来到此地雁行租田耕种,与当地蒙古族人和睦相处。几年后,山西崞县赵姓、张姓、简姓人也陆续来到这里开荒种地,慢慢地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庄。村民见村北有一高大的黑色土圪旦,遂将村子起名为黑兰土力亥。据《入塞橐中集》《绥远通志稿》记载,清乾隆元年(公元年)至清乾隆14年(公元年)归化城郊已是“开垦无复隙土,南至*河边的大黑河平原,北至大青山脚下,都有山西人携家开垦的田地,散布山谷间,山土饶沃。”可见,当时山西移民开垦规模之大。山西平民走向口外的首要因素是贫瘠而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当地百姓造成的生存危机。山西忻州地区许多地方的平民就是因为生存受到威胁而被迫出走塞外的。由于移民的不断增加,各个地方出现了移民本地化、亲戚化、老乡化。黑兰土力亥村,最早出现的移民是山西崞县田姓人。据黑兰土力亥村田氏族人田元占保存的清乾隆49年的土地契约可以推断,田姓人由雁行(当时人们称春去塞外,秋还口里的佣工为雁行人)到黑兰土力亥村定居少则要花费三、四年的时间。由此可以大致推测,田氏族人的先祖可能是清乾隆45年(公元年)移民到村里的。另据赵满好主编出版的《黑兰土力亥赵氏族谱》(年版)记载,赵氏一世祖赵元有、赵元喜兄弟俩于清乾隆53年(公元年)从山西省崞县西山贾庄移居到土默川平原黑兰土力亥村的。随后,山西崞县张姓人张宏通、简姓人也陆续移居到黑兰土力亥村并定居了下来。托克托县境内的什力邓村、帐房坪村、崞县营村、北崞县营村、南崞县营村的早期移民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移居到土默川平原的山西崞县人。“而此时的托克托县已形成了个自然村庄”。《绥远志略》数以万计的山西移民越过长城,来到塞外为当地的开发建设注入了勃勃生机。他们不仅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土默川平原,还依靠自己辛勤的劳作,开辟了大片良田,创造出塞外江南的盛世,为边疆地区的农耕生产、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黑兰土力亥村,地处土默川平原的腹地,托克托县的最北端。北与土左旗杭盖村接壤。年,大黑河未改造前,由土默特左旗口肯板申村南流黑兰土力亥村入托克托县境,经小三间房、祝乐沁、两间房、板头营、大井壕、哈拉板申村、托克托城西至河口镇西入*河。由于大黑河流经时成年累月的淤积,这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种植,被县人称为“黑土地圈子”范围的好地方。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绥远省和平解放。一九五O年三月,托克托县人民*府成立。黑兰土力亥村隶属于托县第五区(区*府所在地官士夭村)义让乡(乡*府所在地今土左旗口肯板申村)管辖。那时候,黑兰土力亥村是一个人口不足二百人(其中蒙古族20人),耕地两千余亩的蒙汉杂居的小村庄。
一九五一年冬至一九五二年春,黑兰土力亥村在托县土改工作团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没收地主土地、牲畜、农具、房屋,征收富农及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让村里贫雇农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土改后,农民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权得到了巩固。一九五三年,*中央正式公布了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黑兰土力亥村民闻风而动,先后在村里建立了五个长年互助组。其中赵兰马的互助组规模最大。在互助组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托县县委、区委开始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四年,中央人民*府决定撤销绥远省建制,蒙绥合并。托克托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托县境内的塔布子、口肯板申、乃莫板申村划归土默特旗。从此结束了自清朝以来的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的局面。口肯板申村划归土默特旗后,黑兰土力亥村由祝乐沁乡管辖。一九五五年,*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托克托县很快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黑兰土力亥村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赵兰马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入社的人们将自己家的土地、农具、牲畜折价归社,开启了农业生产合作的道路。一九五八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中,托克托县在原乡镇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太阳、红旗、卫星、火箭四大公社。社址分别设在南坪、黑城、古城、乃只盖。黑兰土力亥村隶属于火箭公社管辖。到一九六二年,托县又将原来的四大公社调整为十个公社。黑兰土力亥生产大队隶属于乃只盖公社管辖。大队下面又分出两个生产队。生产队是一九五八年全国人民公社化的产物,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模式。生产队是人民公社最基本的核算单位,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二)光辉业绩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托克托县很快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热潮。黑兰土力亥大队在大队*支部书记谢海召、以及后任的大队*支部书记刘玉生、高荣、王黑眼、李满年的带领下,组织社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他们打破旧地界、旧渠道、旧地块的界限,重新设计、规划、开渠、筑路,并在渠道两旁植树造林,做到了田、路、林、渠四配套。不断地改变着自然条件,扩大了水浇地面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黑兰土力亥大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取得的成绩,引起了乃只盖公社*委、托县县委的重视。时任乃只盖公社*委书记赵富贵、托县县委书记杭君贵都选择了黑兰土力亥大队作为自己下乡蹲点的联系村。县委书记杭君贵为了支持黑兰土力亥大队发展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为了让黑兰土力亥大队早日建成大寨式的大队,选派县农牧业局农业技术员吕文善(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后任古城乡乡长、托县人民*府副县长、托县*协主席等职务)县林业局技术员余大波(华中农林学院毕业,园艺师,后调回武汉园林局工作)到黑兰土力亥大队下乡蹲点,指导大队的农业和林业生产。两位技术员在下乡期间,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为黑兰土力亥大队的良种繁育、林业发展、果园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奋斗,到年时,黑兰土力亥大队已发展成为一个集体积累盈厚、社员生活富裕、远近闻名的一个生产大队。大队建有一校(学校)一室(卫生室)一厂(粮食加工厂)一社(供销社)、两队(机耕队、电影放映队)、两园(菜园、果园)、三场(耕畜养殖场、良种繁育场、养猪场)、三作坊(油坊、粉坊、豆腐坊)。全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台、小型拖拉机8台、大型综合脱粒机、玉米脱粒机、铡草机、秸秆粉碎机等设备齐全的农牧业配套机械设备。村里人不出村就能上学、就医、购物、看电影、吃上菜园里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果园(已扩展到百亩)盛产苹果、梨苹果等水果,年产量稳定在三万斤以上。生产队平均每个工值都在一元以上。一个青壮年劳力一年能挣五百多个工分,年收入达到五、六百元。这在当时,比普通领工资的干部、教师的收入还要高。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年代,一九七五年乃只盖公社粮食入库达五百万公斤,一个公社就完成了全县的粮食入库任务。黑兰土力亥大队粮食入库达六十五万公斤,占乃只盖公社粮食入库总量的百分之十三。(乃只盖公社有十五个生产大队)受到了托县县委、乃只盖公社*委的嘉奖。
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学习雷锋活动中,黑兰土力亥村涌现出了许多活学活用、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吃苦耐劳、爱社如家的好社员、好干部。共产*员、生产队长王面换当队长二十年,勤奋工作,以队为家,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了生产队;共产*员田甲成,任劳任怨,公道正派,干一行,爱一行。在生产队保管员、队长的工作岗位上,带领群众埋头实干,受到了广大社员的尊敬和爱戴。“五朵金花”是黑兰土力亥大队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和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又一朵奇葩。所谓“五朵金花”是指村里的五位姑娘田守玲、马银蝉、刘元旦、徐平女、简水仙组成的一个学习雷锋小组。五位姑娘在田守玲的带领下,白天和男社员一样在田地里干活,夜晚还要不计报酬地与青年突出队“挑灯夜战”。农闲时节和阴雨天,她们五人还要主动为村里孤寡老人、五保户洗衣服、缝补衣服、打扫卫生。被这些老人亲切地誉为“贴心的好闺女”。“五朵金花”的好人好事,被托县文化馆下乡蹲点干部张炳发现后,写成了通讯报道,发表在当时的乌兰察布日报上。她们的先进事迹,还被托县文化馆编成专辑,张贴在文化馆展厅的展板上,在全县范围内广为宣传。田守玲也因此被乃只盖公社、托县、乌盟(当时托县隶属于乌兰察布盟管辖)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广大知青立即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托克托县从年开始,先后接受了来自上海、天津、黑龙江、呼和浩特等省市以及本县的知识青年共人。乃只盖公社的一间房村、三间房村接受了上海市静安区知识青年46人,黑兰更村、刺尾沟村、新营子村接受了托克托县城的知识青年65人。黑兰土力亥村接受了来自托克托县城的两名投亲靠友知青王可径和王广荣兄妹俩。(王可径,托一中66届高中毕业,年招工后被分配到呼市第二运输公司工作。历任司机、车队队长、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等职。王广荣,托一中67届初中毕业,年被推荐到包头铁路学校上学,毕业后,分配到集宁铁路局工作。)
年,黑兰土力亥村先后又迎来了呼和浩特、包头等地的28名知识青年。他们是:*向光、陈恒、*根俊、杨建华、王名义、王福田、李全武、齐永忠、杜俊义、王香萍、尚娟敏、孙秀峰、邹宝英、卢文燕、舒效昌、陈庚、杨世安、吕存义、高铁忠、李义*、赵二忠、顾萍、孙秀兰、廖玉芬。带队的管理干部是呼和浩特市百货公司*支部书记兼总经理刘惠英。按照国务院知青办的意见,知识青年们通过劳动锻炼,经受住了考验,学会了各种农技,博得了村里社员群众的赞扬。好多知青因此而入了*,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涌现出了象王香萍、尚娟敏、卢文燕、*向光、舒效昌、杨建华等一批优秀的下乡知识青年。还有的知青在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他们不负韶华、追求梦想、任劳任怨、踏实苦干的精神给当地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中国农村的历史,同时也在创造着知青的人生历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品格。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回城就业。到年底,黑兰土力亥村的知识青年通过招工、招生,全部走上了新的工作和学习岗位。
(三)尊师重教
黑兰土力亥村历来尊师重教。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村里人就请土旗杭盖村人云旦先生在村里开办私塾房。接着本村赵文淮先生也在村里办起了私塾房。村里好些富户人家的子女像张月厚、简二良、赵广耀等人就是在村里的私塾接受过旧时的教育。一九五O年三月,托县人民*府成立后,对全县私塾一律审核、登记,凡能按照新式教育方法办学者兼允许开班办学。这一年,土左旗召上村杜满良先生来黑兰土力亥村办学。一九五一年,本县祝乐沁村贾志伟先生接任杜先生继续办学。一九五二年,绥远省人民*府发出了《关于小学整顿发展及接收民办小学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托县将县境内的九十三所民办小学一百三十四名教师全部接收为公立教师,由县统一管理。从此,黑兰土力亥初级小学正式成立,第一任教师为贾志伟先生。一九五四年,贾志伟先生调走,县文教科调刺尾沟高家野场初小教员刘秉诚先生到黑兰土力亥初小任教师。刘秉诚,山西省代县人,解放前随父母举家迁移到托县义让乡口肯板申村居住。一九五O年在刺尾沟高家野场办学。一九五二年被托县人民*府接收为公立教师,一九五四年秋调黑兰土力亥初小当教员。那时的黑兰土力亥初小,其实就是一个只有二十来个学生的复式教学班。刘秉诚先生一个人教授着一到四年级的语文、算术、唱歌和体育。这种教学形态一直持续到一九六四年。刘秉诚先生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教学环境中,严以教学,诚以待生,以校为家,教书育人,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了黑兰土力亥村的教育事业。受到了村民几代人的爱戴和尊敬。一九六四年,黑兰土力亥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原来的初小复式班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社员群众的要求。大队*支部急社员所急,想群众所想,决定采用民办公住的形式扩大初小的办学规模。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黑兰土力亥村由初小复式班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小学附设初中班戴帽子的学校。满足了村里年青娃娃们的求学的欲望。一九七八年,黑兰土力亥在校学生达到一百人,学校教师也由原来的一人增加到十人。一九六八年,刘秉诚先生调到祝乐沁学校工作,校长由侯建国(土左旗枳芨梁村人)接任。一九七O年,侯建国调走后,校长由简玉昆接任;一九七七年,简玉昆调走后,校长由崔华(三间房村人)接任;一九八二年,崔华调走后,样长由简玉昆接任。这一时期,在黑兰土力亥小学先后任过教的老师有:赵淑梅、赵存发、李荣、张敏、王绍文、马耀文、简玉珍、杨全旺、杨怀俊、崔世福、赵凤凤、赵变霞、赵全全、张荣计、田守东、徐月好、简祥生、王建华、王建青、范若波等。其中,简玉昆、赵淑梅、张敏、赵变霞、王建华、李荣、马耀文任教时间最长,他们为黑兰土力亥村的教育事业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受良好教育环境的影响,一九六五年以前从黑兰土力亥小学走出去参加工作的有:许志光(包钢焦化厂)、程存伟(包头棉纺厂)、赵玉仙(包头铁路局)、赵粉梅(包头二机厂)、赵有志(呼市水利局);应征入伍参*的有:刘丑小、赵广瑛、王兵小、石德海;考入各级各类院校的有:田守廉(内蒙古大学)、田守沅(长春工业学校)、李荣(内蒙古石油工业学校)、简玉昆(丰镇师范学校)、高荣(包头工业学校)、赵广业(呼市文化扫盲师资班)、简玉珍、赵淑梅(托县简师班)、王素英(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文革时期参*入伍的有:王仓小、徐建全、赵敬东、武副官、田副在、李太平、赵海宽。
文革时期被推荐到各类学校学习的有:杨全旺(呼市师范学校)、徐和平(包头铁路学校)、赵敬东(包头钢铁学校)、田守丽(医院附属卫生学校)、赵文在(内蒙古工业学校)、刘拉线(呼市师范学校)、刘二变(呼市卫生学校)。
一九七七年恢复中、高考后到一九八三年以前,考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的有:徐建平(内蒙古工业学院)、赵利英(内蒙古师范大学)、程利平(武汉测绘学院)、李金锁(内蒙古工业学院)、简永祥(呼市师范专科学校)。
考入各类中等专业学校的有:贾雨生、马吉旺、王宽宽、贾云生、李学锋、范若波、温志聪、赵连仲、赵利*、赵计环、马占旺、程利清、程利霞、赵富仲、张俊清。
一九八三年以后考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职业学院、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未作统计。但有一人却不能不提,她就是许蓉蓉。许蓉蓉,女,黑兰土力亥小学毕业后,考入托克托第一中学读初中、高中。在二OO七年高考中,她以六百五十九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高考文科第二名(与第一名仅差一分)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黑兰土力亥村有史以来第一个迈入北京大学门坎的学生。
这些从黑兰土力亥村走出去的人们,无论是招工的、参*的、还是考入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农家子女,他们中的多数人勤奋好学、学有所成,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有一人(徐建平)走上了地厅级领导岗位。
徐建平,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学院,研究生学历,正教授二级
中共*员。历任内蒙古工业大学*办主任、乌海职业学院院长、内蒙古建筑职业学院院长等职。
有一人(赵利英)被评为中教正高级教师职称(正教授)。
赵利英,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历任托一中教师、托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有5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副教授)他们是:
田守廉(托一中教师)
王宽宽(托一中教师)
李学锋(托一中教师)
简永祥(察素齐二中教师)
赵利*(土左旗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有2人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田守沅(内蒙古一机厂)
马占旺(神华集团准煤公司)
有7人走上了县处级领导岗位:
许志光,一九五八年参加工作,中共*员,历任包钢焦化厂工人、班长、队长、*委书记等职。
赵广瑛,一九六四年参*,石家庄高级步校毕业,中共*员,历任战士、排长、连指导员、副营长、营长、团后勤处处长、*教导大队副*委。一九八四年转业到地方,历任张家口桥西区烟草专卖局局长,桥西区商业局*委书记、局长等职。
徐和平,一九七四年包头铁路学校毕业,工程师,中共*员,历任呼铁局值班室主任、呼铁局多种经营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程利平,一九八三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历任内蒙古测绘局技术员、科长、赤峰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等职务。
贾雨生,一九八一年毕业于包头机械工业学校,工程师、中共*员,历任内蒙古一机厂职能科科长、生产部部长等职务。
范若波,一九八一年毕业于呼市师范学校,中共*员,历任托县黑城乡乡长、托县防凌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托县人民*府副调研员等职务。
高天怀,蒙古族,一九七八年参加工作,中共*员,历任托县公安局民警、永圣域乡副书记、伍什家乡人大主席团主席、托县人民*府副调研员等职务。
有9人走上了乡、科级领导岗位:
高荣,蒙古族,一九六O年毕业于包头工业学校,中共*员,历任包头郊区工业科科员、黑兰土力亥大队*支部书记、乃只盖公社机械厂厂长、托县机械厂厂长、托县石油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杨全旺,一九七三年呼市师范学校语文专科班毕业,中共*员,历任乃只盖中学教师、托县古城乡*委委员、*委秘书、托县检察院*组成员、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办公室主任、托县公安局*委委员、副局长等职,一级警督。
王兵小,一九六四年入伍参*,中共*员,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托县古城公社武装部部长、托县燕山营乡副乡长等职务。
赵文在,蒙古族,一九七八年内蒙古工业学校毕业,中共*员,历任土左旗二轻工业局科员、副局长等职务。
赵敬东,一九七七年包头钢铁学校毕业,中共*员,历任包钢生建部秘书、科长等职务。
赵连仲,一九八二年入伍,中共*员,一九八四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石家庄陆*学校,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二OOO年转业到上海市宝山区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署,任副署长。
高红光,蒙古族,一九八三年参加工作,中共*员,历任托县县委组织部组织员、托县法院*组成员、*工科科长等职务。
赵广业,一九五一年毕业于呼和浩特市扫盲师资班,一九五二年参加工作,中共*员,会计师、经济师、历任乌审旗教师、乌审旗人民银行职员、乌审旗农牧局站长等职务。
赵月在,托县乃只盖中学高中毕业,一九七四年参加工作,历任黑兰土力亥大队民兵营长、副主任、*支部书记等职。一九九五年,经托县县委组织部考核,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任乃只盖乡*府科员,协管全乡水利工作。
(四)革命踪迹
黑兰土力亥村有共产*人从事革命活动的踪迹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九二九年,乌兰夫从苏联回家后,在土默特地区的毕克齐、塔布子、里素、托县境内的伍什家等地开展地下工作,曾几次在黑兰土力亥村蒙古族青年赵宝善家住宿、歇脚并向村里可靠的群众传播革命思想。一九三九年,北台基村蒙古族青年云生格、云世英、塔布子村蒙古族青少年云曙碧、布赫、云照光、云晨光在*组织的安排下,从塔布子村出发,途径黑兰土力亥村时,在蒙古族青年赵福福家作短暂的停留后,由赵福福引路,把布赫(当时,布赫才13岁)等六人送往土左旗里素村集合。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程,布赫等二十一名蒙古族青少年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一九四O年,中共托县地下工委以土左旗善岱、里素、野场、保同河、杭盖等村庄和托县境内的祝乐沁、三间房、黑兰土力亥、口肯板申等村庄为主要活动区域,秘密建立抗日救国会,宣传*的抗日救国纲领和主张。托县工委书记高陵平,组织部长*广生、宣传部长李永茂经常活动于这些村庄,搜集和传递情报,并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筹集给养。
一九四八年,人民解放*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时期。盘踞在绥远地区的国民*傅作义部为了阻止解放的步伐,在绥远地区到处征粮草、抓壮丁、扩*备,搞的绥远地区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黑兰土力亥村的贫苦农民谢海召、王黑眼、刘玉生、赵二根、赵补义、刘换小、刘银万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抓壮丁强征入伍的。由于国民**队人心涣散,纪律松驰,在与人民解放*对垒交战中,溃不成*,一触即散。谢海召、王黑眼等人先后在张家口、新保安战役中被人民解放*俘获。经人民解放*整训后,谢海召、王黑眼、刘玉生、赵补义、赵二根、刘换小、刘银万等全部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序列。在解放全中国的最后冲刺中,他们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太原战役中,刘玉生、赵补义负伤。一九五一年,谢海召、刘玉生、赵补义、刘换小、刘银万从部队复员回乡务农,守土尽责。赵二根转业到土左旗公安局工作,后调任托县义让乡任民兵大队长。一九五三年退职回村务农。
在众多的复转退伍*人中,王黑眼是黑兰土力亥村服役时期最长、经历过战斗最多的一名革命老战士。王黑眼,一九二八年生,一九四七年被抓壮丁编入傅作义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在张家口沙嶺子战役中被人民解放*俘获。经短时整训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参加过平津战役、太原战役。一九五O年十月, 爆发后,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 六十六*一九七师五九O团一营一连重机枪手。先后参加过一、二、三次战役,在战场上与美英联*进行过殊死战斗。他所在的机枪连在朝鲜华岳里战斗中荣获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一九五O年在朝鲜战场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并晋升为排长。一九五一年回国休整,后驻守在天津杨柳青执行海防任务。一九五六年转业到青海省西宁桥头发电厂工作,任工会主席,后又调青海省海南州温泉煤矿,任人事科长。一九六二年七月退职回乡务农,历任黑兰土力亥大队民兵营长、生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等职务。一九八八年荣获县级劳动模范。
在黑兰土力亥村的历史上还有俩名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反戈一击、起义投诚的革命老战士:王云亭、赵广耀。
王云亭,蒙古族,一九二九年入蒙古部队老一团,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一九四五年入土默特旗保安队,任大队长。一九四八年八月,在地下共产*的策划下,他带领保安大队一百五十多人和枪支弹药马匹在察素齐起义。起义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绥蒙游击队,任一支队副大队长。不久,王云亭从部队复员来到黑兰土力亥村安家落户务农。一九七八年后任黑兰土力亥大队管委会主任,一九八四年任托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赵广耀,解放前任归绥保安旅排长。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随董其武将*参加了绥远起义。起义后部队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第三十六*直属骑兵旅。赵广耀任排长。一九五一年九月赴朝参加 战争。一九五二年回国后,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建筑工程师第一师,赵任三团一营管理员。一九五五年部队集体转业,赵先后任山西省大同市城建局器材公司材料员、大同市基本建设委员会科员等职务。一九八四年离休。
结束语
历史的车轮飞驰电闪般地驶进了一九七八年。这一年的十二月,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托县中滩公社与安徽小岗村同步开启了中国农村一次历史的大河破冰。从一九七九年开始,中滩公社率先在全县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一九八O年年底,黑兰土力亥大队顺应历史潮流,在所辖三个生产队全部推行了家庭承包土地责任制。黑兰土力亥村有七百八十一人参加了土地、牲畜、农机具的分配与承包。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变化,人民公社“*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一九八三年五月托克托县所属人民公社体制彻底解体,生产大队、生产队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乡(镇)人民*府及其村民委员会。从此,黑兰土力亥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热烈的秋收场景
秋收拉运忙
大队的露天剧场
年,参加托县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后留影,
前排左起:赵兰马、崔万斌(县农牧局副局长、驻村干部)王黑眼(大队*支部书记),
后排左起:赵三女(大队妇联主任)、赵称心(大队*支部副书记)
大队民兵营欢送应征青年入伍,前排:王黑眼(民兵营长),
后排左起:石德海、赵广瑛、王兵小
在学习毛著和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标兵五朵金花
前排从左到右:简水仙、田守玲、徐平女;
后排从左到右:马银蝉、刘元旦
年托县部分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代表参加乌盟学代会时的留影
前排左起:王秀珍、李兰英、李桂兰、小花花
中排左起:张录、田守玲、张秀清、张花荣、张敏
后排左2起:米耀庭、王振义、杨全旺
大队*支部在劳动休息时,组织社员在田间地头学习
右起:王黑眼、赵三女、贾小女、徐爱好、李金梅、范小花、简兵小
年黑兰土力亥小学师生毕业照
前排左起:赵客细、赵板女、赵桂枝、王芝眼、贾秉尚
中排左起:田计善、贾补元、范良小、赵粉仙、张如如、赵广瑛、
赵存发、刘秉诚(老师)、赵挨印、张敏、赵计女、张忠厚
赵贵海、张福祥
后排左起:刘月旺、刘号号、贾根花、赵存才、李满年、程存伟
赵有志、石广旦、张挨俊、董成祥、简号号、马耀文、田芳
年黑兰土力亥学校七年级毕业师生照
中排(教师)左起:赵变霞、王老师、刘子文、赵全全、李荣,张荣计、范若波、王建青、赵凤凤
年黑兰土力亥学校全体教师照
前排左起:简祥生、张敏、简玉昆、赵全全、赵建*
后排左起:鲜花、王建华、赵变霞、赵凤凤
青春的友谊:下乡女知青与大队女青年在一起
前排左起:赵桃桃、徐爱好、赵三女
中排左起:邹宝英、卢文燕
后排左起:孙秀峰、王香萍、尚娟敏
年,黑兰土力亥知青点荣获托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称号留影
前排左起:王香萍、尚娟敏、邹宝英、卢文燕
后排左起:*向刚、舒效昌、杨建华、刘丑小(大队*支部副书记)
人民功臣王黑眼(后排中)年人民解放*首次授衔时与战友们的留影(上)
在 战争中王黑眼所在的机枪连荣获集体一等功、二等功的证书(下)
老家是一种抹不掉的记忆,年4月作者携儿女在老家村口门楼前留影
参考书目:
1、《入塞橐中集》
2、《绥远通志稿》
3、《托克托县志》
4、《托克托地名志》
5、《托克托教育志》
6、《托克托县文史资料》
特别鸣谢
撰写此文时,得到黑兰土力亥村张敏、王宽宽、王富宽、赵满好、赵广瑞、赵全全、赵称心等亲友以及托县法院退休老干部、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靳广中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