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进步,生产力在发展,尤其是科学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淘汰和消失了很多手工技艺和手工匠人。在我的记忆里,红瓦盆在几十年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家家户户都有,用来搁置食品、用品,人们洗脚,夜间便溺做尿盆以及死人出殡摔丧盆用的全是瓦盆窑烧制的红瓦盆。瓦盆的用处遍布整个城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瓦盆的使用已经时过境迁,在经历了塘瓷、塑料、铸铁、钢铝盆具等的替代下,现在红瓦盆早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甚或人们早已把红瓦盆忘的光光。
今天,我这里说的主要是我们丰镇当地几十年前瓦盆窑生产的红瓦盆。瓦盆窑旧址在城门洞外边,也就是现在出了铁路桥地下通道,金鼎酒店对过路北原来公路以西的地方。小时侯常常出城外玩耍,铁路以外两边有几家人家,但一过公路往西就再没有人烟,全部是大西社、蔬菜社的田地以及荒漠的大西滩,仅仅在公路和到西滩土路交叉西北角这块地方有一处石头砌的低矮院墙,北边有两间土房子,旁边有一孔窑,和土房子连着,这就是过去的瓦盆窑。
在红瓦盆的制作工艺上作者主要凭借当年的目睹记忆和以及闲散人讲述描述,当年,开瓦盆窑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老师傅是河北人,操一口河北话,因年代久远而忘却姓甚名谁,只记的他和我们住在一个巷子及平顺巷一号院。瓦盆窑还有一个小年轻后生,据说是老师傅的儿子或是亲戚在帮工。老师傅每天出城到瓦盆窑干活,身体很结实,圆圆的脸,胖胖的身板,常常笑眯眯的,那时大概离现在有五十多年了。
捏瓦盆算不上什么本事,但在过去它是一种技艺,一个吃饭谋生的手艺。瓦盆窑虽然简陋,人员也不多,但他操作起来也有一整套的程序和流程,拉土,和泥,制作瓦盆,晾晒,整形,入窑到最后烧制,主要工艺在和泥、制盆、烧窑上。
有人说,和泥还能算工艺?这就是外行看问题了,在烧制瓦盆时,和盆泥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盆泥如果和不好,烧制出的瓦盆破损、烧裂的残品就多。首先,泥土要选择地下沉积粘土(俗称胶泥)运到场院中,摊开用碌碡压或脚踩,器具拍打,然后堆成一堆往里饮水,把水浇足后慢慢的闷着,大约需要几天时间,期间还的用铁锹把盆泥反复翻动,在翻动的过程中,还的使劲拍打,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盆泥柔和,滑溜,绵软,使盆泥里边没有一点硬质土块和杂质,因为这些硬质土不焖到、焖软、焖滑溜,在烧制时就要发生质变,致使盆子裂变或出现裂纹,所以和盆泥是制作瓦盆的关键和重中之重,这一系列的和盆泥的工序,俗语称给泥放劲,当然这也是简单的列举了和泥过程,在复杂的时候,还得在泥窖里澄泥,使之更为润滑,绵软,筋道。
几天后,盆泥放劲了也焖到位了,下一步就是捏(制作)瓦盆。捏瓦盆时,在一间房的地面安装两个转盘,转盘直径有六七十公分,有五公分厚,两个转盘之间用皮带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联合体,固定在离地面十公分位置,工作时一个转盘作为动力,就是固定一根木棍安置在偏离转盘中心位置上,上端连接在房顶,小工通过摇动木棍把这个转盘转起来,然后转盘通过皮带带动另一个盘转起来。捏瓦盆的老师傅就坐在被动转盘的盘前制作瓦盆,他先把盆泥在转盘上做一个瓦盆的盆底,通过转盘转动把盆底溜的平滑,再在边缘粘接一圈盆泥,随着转盘的转动用手去把盆泥一点一点的捏起来,期间,把已经捏起来的瓦盆泥再按下恢复原样,然后再捏起来,这样反复几次,目的还是为了盆泥润滑,也是为了盆底粘接的牢固,最后捏起后把瓦盆定型,继续用手把瓦盆溜得平溜了,再用一根线,在盆底和转盘粘接的底面,旋转一圈,瓦盆就和转盘分离了,分离的瓦盆拿起放置一边晾晒,一个瓦盆就成功了。
然后在几天的时间里,把全部盆泥制作成瓦盆,下一步就是晾晒瓦盆,晾晒瓦盆期间,先在屋内晾,当整形后有骨力的时候再放到院内继续晾晒,在太阳直射时还的用席片遮盖,直到瓦盆阴到干到。这样制作了一个间段,瓦盆的数量够一次烧窑,就摆放到窑里,把窑放满了,最后点火烧窑。
点火烧窑时,先封堵窑门,然后在灶口点火。燃料为柴草和秸秆等。先是烤火烘窑,开通天窗,排放窑内和盆体残留水分。之后关闭天窗,以强火、溜火等连续烧制。其间多次从望火洞观察,以变换火势。把发红、发白的火焰从窑底烧到窑顶,再还原到地面,直至烧透,就可封火。
最后凉窑出窑,在制陶工艺上,陶制产品还需多道工序,以使产品氧化改变颜色,而红瓦盆只待自然冷却后,即可拆封出窑。
出窑后,瓦盆就行销乡村城镇,进入家家户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也造就了一个瓦盆时代。
在我的记忆里,丰镇城内马桥街在过去的义和栈巷口往西大约多米的地方,就有一家专卖瓦盆的小店面,卖瓦盆的老人的儿子叫和和,后来和和就承继了父业,专卖瓦盆,每天早上,和和从家里搬出瓦盆,摆在店面前边,瓦盆大大小小不等,各个型号的都有,摆满了店铺前面的地面,供前来购买瓦盆的人们挑拣选购。瓦盆卖出了一定数量,就到瓦盆窑进货。
如今,红瓦盆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人们再也不用瓦盆了,瓦盆窑早已消失了,瓦盆也不再烧制了,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把丰镇瓦盆的制作和工艺记载下来,把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下来,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孙建金,文学爱好者,诗歌、散文、小小说及精品论谈散见于报刊,九十年代末下海,近期作品见著于《乌兰察布日报》、《中国诗歌文学精品》、《行走散文作家联盟》、《作家美文》、《北京丰镇同乡会》、《*河塞纳》、《大中专生》、《丰镇文艺》、《丰川诗苑》。曾在内蒙古丰镇市二轻局、经委任职,现居包头。
《丰镇手艺人》征稿
在历史的长河中,“手艺人”一词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手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无声无息离开了舞台,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有些手艺是不可缺少的资源,仍在继续,值得我们去弘扬;有些手艺价值尚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不管如何,手艺人给我们留下不可或缺的价值。
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里面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为此,北京丰镇同乡会将通过文章、图片、视频的形式反映丰镇手艺人的真实故事,挖掘手艺人的点点滴滴,传播丰镇文化,抒发对家乡传统工艺的眷念。
同时,北京丰镇同乡会还联合丰镇报社、丰镇作家协会在《丰镇报》开设“丰镇手艺人”专栏,甄选佳作,同步刊发。
愿工匠精神永存!欢迎您来稿!
丰镇同乡会我们都是丰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