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蒙古族唐卡非遗传承人李鑫(蒙古名布仁札特尔)老师,以及凉城地方文史爱好者、凉城西厢籍包头老乡张俊宏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在到凉城旅游观光的一些人来看,凉城县鸿茅镇有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地名——“西厢”,于是会有好事之人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问,这个“西厢”是不是《西厢记》的那个西厢,你们凉城有西厢,有没有张生和崔莺莺?玩笑总归玩笑,尽管写法一样,但此“西厢”非彼“西厢”,只是关键词相同而已,渊源和内涵完全是两码事儿,凉城这个西厢是由“(西)香火地”演变而来的。至于“张生”,凉城县还真有相关地名,今天岱海镇辖区内有个“张生界”,在民国*府的*图及一些史料上,也写作“张生卷”,但依旧与《西厢记》和崔莺莺无关。
今天的“西厢”位于凉城县城鸿茅镇西侧,逐渐以“西厢工业园区”而闻名,其中代表企业有“田也旱地杂粮”“鸿茅药业”“蒙帝乳业”“忘形农业科技”等。而在历史上则是以七甲庙(岱海大庙彙祥寺的下院)的香火地、“万里茶道”上旅蒙商的大车店而著名,这里还是清代和民国前期归化城经张家口通往北京的“京大路”南线的重要一站,上世纪初到20年代西北各地通往天津港的皮毛和粮食贸易繁荣的时期,此地的商业也曾盛极一时。
—壹·香火地、西香火地和东香火地的记忆—
据《凉城县古今地名词典》载,西厢的前身“西香火地”其得名的原因,是乾隆四十七年(年)前后,此地农民租种七甲庙的香火地,故而得名。七甲庙的香火地租种发生在乾隆年间,但其丈放发生在年之后的“贻谷放地”期间,大约从光绪初期到“贻谷放地”这段时间里,从七甲庙到今天西厢这一带,由于垦殖的原因,又增加了好多村庄,这种情况从《地名词典》中隐隐约约也有体现。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西香火地”属于荟安寺的香火地。
地名上既然有“西香火地”,邻近区域自然会存在“香火地”或者“东香火地”。香火地本是一个类型化的名词,主要指的是寺院召庙当中的寺产农田或者牧场,清代内蒙古地区,除了香火地这个概念外,类似的还有“膳召地”。清代凉城县境内的召庙,绝大多数都是岱海大庙彙(汇)祥寺的下院,其中就包括原址位于凉城二中的香火召(过去是彙祥寺的藏经阁和图书馆),在距离凉城二中大约米的地方,还有个地方叫小召,这个“小召”是香火召的下属寺院。
凉城县境内有两处叫“小召”的地方,一处是旧堂旁边距离凉城二中很近的这个小召,另一个是鸿茅镇西厢往西的“小召村委会”。清代历史上“香火召”的香火地,就在今天的“旧堂村”一带,旧堂村过去叫作“上村”,从清末又演化为相互关联的几个地名——“香火地”“旧堂”。有资料上认为旧堂一带曾是小召荟安寺的香火地,实际上旧堂的“小召”并非荟安寺,荟安寺虽然也叫“小召”,但后一个小召是在“小召村委会”一带。荟安寺是呼和浩特小召的下院,距离七甲庙很近,同时又受“彙祥寺”学区管理。
根据彙(汇)祥寺《经史》(相当于寺院的大事记、家谱或*务辑要),今天凉城县城鸿茅镇一带是七甲庙的香火地。七甲庙在地方上又叫“七角庙”“七接庙”和“七家庙”,虽然写法不同,但在方言中的读音一致。有清一代,彙祥寺学区在凉城县境内的下管寺院,有头接庙、二接庙、三接庙、四接庙、五接庙、七接庙等,其中“三接(济)庙”在年曾接待过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六世班禅。七甲庙之所以写作“甲”,有个深层次的讲究,七甲庙供有清初宗室出征将*的七副铠甲,这成为其得名的渊源之一,也是“七接庙”其中一种写法是“七甲庙”的缘由。
在地名概念上,清末民国时期还有个与旧堂一带香火地,以及新堂相交错的地名——“东香火地”。在民国时期北洋*府、国民*府以及侵华日*的一些*用地图上,今天凉城县县城鸿茅镇的位置,有几种标注方式,一是香火地、二是新堂、三是东香火地,有时候将旧堂及新堂合在一起标注为香火地,或东香火地。年日*驻蒙*《战时月报》第八号中登载了一份作战计划地图《厂汉营附近包围攻击计划(八月三日)》,标有“西香火地”“东香火地”的地名,而这次作战计划就是日*针对八路*一二0师大青山支队第一次北上而组织的,当时除了大青山支队外,在古镇厂汉营一带各种番号的抗日部队近万人。
旧堂新堂的叫法都与清同光以来一直到民国前期天主教在凉城境内的传播有关,成书于年的《绥远通志稿》中对新堂的叫法是“香火地新堂”,天主教会绘制的《各教区传教士一览表》系列地图中,凉城县境内并没有标注新堂、旧堂,相同位置标注的信息为“香火地”,归集宁教区管辖。非常有趣的是,民国时期的某些地图特别是年之前的地图,将今天「田也旱地杂粮」所在的的西厢地区标注成“香火地”,东香火地位置直接标注新堂、旧堂。新中国成立之后,从年到年,凉城县的第一区都在新堂镇,年到年,凉城县第一区更名为“香火地区”,驻地就在新堂。而香火地和西香火地,更名为“厢*地”“西厢*地”,发生在年。
—贰·民国凉城县第一区驻地(西)香火地—
明清时期,内地州县实施的是“四乡都村”制度,每个州县除了“城关”之外,绝大多数设有“东南西北”四乡,即东乡、南乡、西乡、北乡,部分州县由于疆域形状的不同,尽管也是四乡,则可能其中一个乡是“西北乡”,有的州县在按方位划分的四乡基础上,每个乡前面还冠有特定的名称,比如忻州清代的名称的有“东永丰乡”“南集贤乡”“西九原乡”“北金山乡”。个别州县也有五个乡的,但数量较少。清朝在新设厅治的口外地区,大致上也实施的是“四乡制度”,凉城县的前身宁远厅,也是东南西北四乡,此外还有“旗地84村”(属于右卫八旗驻防的马厂地,由右玉收取地租,直到年租税权才划归凉城)。
据《绥远通志稿》所载信息,、年,凉城县不再实施清朝的“四乡”制度,原有的东南西北四乡,改为“六区”,年,又将“六区”(含旗地84村)缩编为“五区”。缩编之后,第一区公所在香火地,第二区公所在天成村,第三区公所在崞阳庄(今曹碾满族乡驻地厂汉营),第四区公所在得胜窑,第五区公所在卓资山,同时还包括四个镇——第一区田家镇,第二区天城镇,第三区厂汉营,第五区卓资山。
当时凉城县第一区公所驻地香火地,就是我们今天的“西厢”。在今天的西厢村委会,有个村庄的名字非常有趣,就是西厢七队“城里村”,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村子的存在,即便是知道也不太清楚其得名由来。据西厢籍年出生的张计有老人(也是「田也旱地杂粮」的邻居)回忆,西厢七队“城里村”,正是民国时期凉城县第一区公所所在地,民国时期为了设立区公所,在这里专门修了一个“小围子”(类似于城堡),城里村因此而得名。
清代和民国前期,从今天麦胡图和三苏木到永兴镇的大路,东面贴着小山(今天的拓跋珪公园)南山脚,从今天县城和旧堂之间的庆阳街穿行,然后通往今天的西厢一带。清代的香火地本是一个区域概念,大致上包括现在的凉城县城、旧堂以及西厢村委会辖区,在不同的时期以及管理者或者老百姓眼中,所指向的更细区域有所差异。在民国前期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新堂、旧堂一带属于天主教会管理,行*建制上的“香火地”一度指的就是现在的西厢一带。但从民国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理解或者是官方行*区划上,旧堂、新堂一带也叫“香火地”,后来甚至延伸出了“厢*地乡”。
据《绥远通志稿》载,到20世纪三十年代,香火地一带共建大小教堂九处,统称“双爱堂”,曩年各堂司铎均西籍,自年划归集宁教区,主教、司铎尽皆华人,盖亦中国有公教以来一新创之事例也。日本著名学者江上波夫,在其名著《蒙古高原行纪(蒙古高原横断记)》中曾对其在西香火地的见闻做过描述,当时的时间是年10月12日,“11点,来到西香火乡聚落,这个聚落有一个漂亮的教堂,出入教堂的女子都穿着漂亮的、洗得非常干净的棉衣。与之毗邻的是一座药铺,其窗子上吊着几个绥远式铜器,我们进屋将其买下,据这里的主人讲,南面有座古城,这些铜器是从那里出土的。我们想去考察这个遗址,但到丰镇的道路还很远,不能耽误行程,所以只能割舍了。”
江上波夫当时在绥远省考察,从返程过程中走的是“归绥——西沟门——凉城县城(今永兴镇)——花家窑——西香火地——三道营——天成——丰镇”这条路线,也就是清朝时期归化城经丰镇、张家口通往北京的“京大路”的南线,这条线路途径岱海南岸。清代民国前期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经丰镇、张家口的“京大路”分南北两线,在凉城县境内的天成村并线,南线是江上波夫走的这条,北线则是“归化城——白塔——石人湾——代州窑——大榆树——厂不浪——麦胡图——天成”。无论南线还是北线,在旅蒙商时代,都是“万里茶道”路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无论你南线还是北线,同治年间左宗棠西北用兵,都是湘*、淮*过境的重要通道,大约从光绪八年(年)开始,一直到平绥铁路呼和浩特通车之前,也都是粮食贸易和皮毛贸易的重要通道。受这些因素影响,西厢(西香火地)的商业及其配套相对比较繁荣。
—叁·西香火地大车店以及杂粮产业的过往—
清末民国时期,香火地的旧堂、新堂一带归教会管理,相邻区域“西香火地”的特殊性因此而上升,并一度成为凉城县第一区公所所在地,西香火地的“小城镇效应”明显。而且这个地方处于商道线上,距离凉城旧县城(今永兴镇)及后来的凉城新县城(新堂村,也就是现在的鸿茅镇)相对都比较近,因此各方面的配套条件都相对较好。当地在民国时期就有商店、陆陈行、大车店、粮店,在清末和民国前期,大车店和陆陈行相对较多,特别是-年这段历史时期,当时受平(京)绥铁路建设影响,丰镇和集宁,一度成为包括绥远在内的西北地区杂粮和皮毛大宗商品外运的重要集散地,以及传统车驼道与铁道运输的接驳地,而西香火地正好处于从呼市、包头,往丰镇、大同和张家口运输的重要商道之上。
据老人们回忆,民国前期西香火地的大车店有近10家,其中最大的是七甲庙张家开办的“谦恒店”,西香火地“陆陈行”做的最大的是“谦恒预”。“谦恒”系列当时是凉城县境内的买卖连号,按照我们今天理解就是企业集团,在三苏木、天成、永兴、新堂和西香火地等地都有字号,至于财东有种说法是三苏木园子沟窑子村的郑三科,也有说是七甲庙的张家,还有的说是三苏木郑家与七甲庙张家合资。其中凉城旧县城的字号叫谦恒源,三苏木的字号叫谦恒丰,天成的字号叫谦恒瑞,而新堂村南街的字号叫谦恒预,与西香火地的字号一个名字。
西厢七队也就是“城里村”还有几户从事铸铁行业的浑源人,他们原本是凉城县旧县城田家镇(今永兴镇)的手工业匠人。年9月23日凉城县城沦陷和“田家镇惨案”发生后,田家镇的产业生态受到极大破坏,年11月,凉城县县城由田家镇迁到新堂。大约年前后,这几户在田家镇做铸铁的迁到了西香火地,在新堂和西香火地之间继续做铸铁。
归化城从康熙年间开始有了铸铁行,从那时起,西口外地区的铸铁行,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山西大同浑源籍的,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凉城县及其前身宁远厅也是这样。西口外这些从事铸铁的浑源人,尤其集中于浑源城北的神溪村,我们今天,神溪村拥有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浑源铸钟”。按照当地的说法,神溪村的铸铁传统,开始于明朝时期,有的家族甚至传承了18代,明末清初至解放前,神溪村造锅、造农具、铸钟的大小作坊有数十家,产品远销雁北各县区和河北、内蒙古等地,千余人的村子,几乎无人干农活。
凡事都有利有弊,清末民国前期,西香火地由于处于商道要冲,曾享受过粮食和皮毛贸易过境所带来的红利,也因此受过一些伤害。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有-年的“绥远大鼠疫”。年8月,绥远省的这场肺鼠疫,首先爆发于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扒子补隆)教堂内,其后随着皮毛贸易线路迅速传播,由于凉城县当时正好是皮毛贸易的商道要冲,因此凉城和丰镇属于当时西口外地区“绥远大鼠疫”的重灾区。期间今乌兰察布市辖区内死者达余人,其中凉城县境内,有数百村庄的人染病,死人,凉城县受害最严重的是座落在几条大道上的集镇和沿路村庄,对县内商业网点危害极大,当时西香火地就有妯娌二人死于鼠疫。
西香火地开大车店的传统,大致上始于乾隆年间,后来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汽车、农用拖拉机和三轮车的普及才退出历史舞台,但后来这里又兴起了蔬菜种植专业户、汽车大修店、砖窑和杂粮收购贸易等产业。西厢(西香火地)一带的杂粮贸易和加工产业,早在清末民国前期就有一定基础,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相当于是老树焕发新芽,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发展。到目前西厢的杂粮相关企业有七八家,每到秋天丰收季节,「田也旱地杂粮」大门前这条曾属“万里茶道”路网体系组成部分的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运粮车辆就非常多。今天西厢的这些杂粮企业当中,深加工和品牌化程度最高的,就是“世纪粮行”和「田也旱地杂粮」。
—肆·西厢近三十年的杂粮产业及传奇人物—
由于临近今天的凉城县县城,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曾经的凉城县第一区公所驻地,又焕发新的活力。八十年代开始,西厢就陆陆续续有收羊皮、收羊毛和收杂粮的,此外此地的砖窑和大车修理店也是远近闻名。在西厢本地做杂粮贸易和加工的相关人员当中,除了今天李全喜名下品牌化程度较高的“世纪粮行”「田也旱地杂粮」外,还有一个带头大哥王明安,他是距离西厢比较近的弓沟沿半坡村人。
李全喜的经历富有一定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年,13岁辍学,15岁拜师学艺当小木匠,年,用元起步,在凉城联营商场租了半节柜台,做起了小百货和服装生意,年半路出家开始做杂粮,由于入行较晚、竞争激烈,只能另辟蹊径,从最初的那几年就开始走品牌化、包装化路线,后来逐渐做成了内蒙古地区杂粮标杆企业,尽管从规模上来讲虽然不是最大的,但其特色和亮点非常明显。李全喜真真切切的乡*王明安则是另一番传奇。
王明安早年毕业于师专类院校,曾经是凉城二中顶尖的数学老师,大约年前后辞职下海到二连浩特做外贸生意。当时正好是苏东剧变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转型期,王明安在二连与俄蒙做生意,抓住了中俄蒙国际贸易的一个窗口期,进而掘得了“第一桶金”,其后回到凉城县做一些杂粮品种的出口贸易。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全球性的保健品和化妆品热潮,尤其是日韩的产品颇受欢迎,对黑芸豆、红豆和亚麻籽等杂粮品种的需求量很大,而内蒙古中西部的乌兰察布、呼和浩特等地所产的这些杂粮品质不错。以王明安为代表的好几家西厢杂粮贸易商,就在家乡收购黑芸豆和红豆,然后通过相关渠道经天津港和大连港出口日韩。
相比西厢其他杂粮企业,王明安做杂粮贸易,资金实力更雄厚,购销渠道和网络更健全。王明安是亲兄弟好几个合在一起做。王明安的亲弟兄王润安,在凉城县甚至是乌兰察布汽修界都很有名,曾带过多个徒弟,还有个亲弟兄是某个领域的知名专家。王家兄弟生意最火的时候,是在年前后,最近的20多年时间里,粮贸业务也一直做的不错。李全喜半路出家做杂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王明安兄弟以及西厢其他几家粮贸企业的影响。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一起热闹才是真热闹,杂粮成为西厢地区的一大特色产业,既得益于较为理想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又是西厢好几家杂粮企业数十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李全喜带领下的“世纪粮行”作为后来者,为了寻求破局,一步一步走的是差异化路线,坚持品牌化、包装化、深加工以及战略合作方向,在其后的20多年时间里,发展比较快,迅速成长为区域内的标杆企业,年12月,“世纪粮行”被自治区人民*府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也变得现代化和正规化,在这些进程的过程中,拥有伊利背景的资深营销人员聂巨英和魏利俊曾给予过重要帮助。
西厢(西香火地),从《凉城县古今地名词典》所记载的垦殖时间算起,已经有年左右的历史。这里曾是彙(汇)祥寺体系所属寺院的香火地,门前大路在历史上还曾是“万里茶道”路网体系的组成部分,旅蒙商大车店、皮毛贸易,凉城县第一区*治中心,都曾在此留下印记。历史演进,沧海桑田,如今西厢又成为凉城县城鸿茅镇的“西厢工业园区”,如同一百多年前那样,还成为了杂粮产业的一片热土,时空转化之间的变与不变,都显得耐人寻味,时光穿梭中所有的一切都还将滚滚向前。
e路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