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融媒体全区报道小组做饼技艺传了多少代,常氏一族人的记忆只停留在祖爷爷那一辈。在内蒙古,月饼做得好的地方,首先想到的是乌兰察布丰镇市,而隆盛庄作为古镇,是丰镇糕点发源地之一。在做糕点方面,常氏在隆盛庄颇有名望。常四文和哥哥常三文作为传承人,依然不敢懈怠。爷爷常清单传,生了父亲常宝宝一人,他倾其所有,把所有学会的糕点技艺全部传授给了常宝宝。常宝宝生九子,常三文、常四文以及妹妹常凤玩仍在从事糕点生意。采访中,常凤玩从烤箱中取出*橙橙的月饼,还带着胡油香味和热气。和月饼摆放在一起的,还有糖麻叶、油酥、麻花等。
常四文夫妇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证书
“我做这个四五十年了,一直就做这个。”常凤玩用熟练的手法制作着糕点,边做边说道。“我们会制作四十多种糕点,现在老了做不动了。”常凤玩和常四文都有同样的感慨。去年,因为身体状况,常四文不再做糕点了,他甚至有些遗憾。如今,他只能看着三哥和妹妹还在做。常四文的妻子对常氏月饼印象深刻。她嫁入常家后,便也加入了糕点烹制工作中。“我们那时还没有电烤箱,就用牛角炉烤,上下都有火,四文从十三四岁便开始看炉了。”常四文的妻子说,那个时候一个炉只能烤六七个月饼,但中秋节期间,至少要用4万斤面才能满足需求。那时雇帮工也要雇很多。
隆盛庄镇位于丰镇市东北部,是丰镇市第二大人口聚集地。资料显示,镇区域内共有6条大街,42条小巷,镇内现在还保存有古店铺、古门阁、古寺庙,其中清真寺建于清道光十年(公元年),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较完整的院落有芦家大院、段家大院等,主骨保存完好,规模面积为平方米,至今还保留有石雕、石门蹲、石栓马桩,院内古建筑青砖筒瓦,砖雕、木雕古朴雅趣既展现着当时商人们的经济实力,又内蕴着传统的礼教与民俗风情。年3月,隆盛庄镇被国家住建部、文物局确定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今,隆盛庄月饼制作技艺已被收录在“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名单”中。
说起月饼,常四文介绍,乾隆33年,清*府招民垦荒在此设庄,以兴隆昌盛之意取名隆盛庄,开荒拓垦引来山西、河北等各地工商农户聚集此地。嘉庆年间,月饼成了当地群众日常所食佳品,最有名的是上三元干货铺做的丰镇月饼。常氏祖爷爷常锡林从山西怀仁常家村带着儿子常清来到隆盛庄,送到上三元干货铺当学徒。因此常清学到了上三元制作各色糕点的绝活,尤其是赫赫有名的丰镇月饼。常三文传承祖业成为隆盛庄月饼的第四代传人。
说起祖辈的月饼技艺,常四文仍旧十分自豪,他们已把这份祖辈留下的技艺传到了孩子手中。隆盛庄不仅是以月饼出名,它的百年历史就让无数人慕名而来。在进入隆盛庄前,沿途的明烽火台就十分“吸睛”。很难想到,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甚至还有点“灰头土脸”的大土堆,实际上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烽火台。正如这座不起眼的明烽火台一样,隆盛庄这座隐藏在塞外的古村落,一旦走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十分值得探究。不说别的,“隆盛庄”这个名字就大有“来头”。清嘉庆年间,隆盛庄各地工商农户聚集此地,各谋生计。隆盛庄从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后来甚至一度成为乌兰察布市最早的集镇之一。来到隆盛庄时,这里正在修路和进行文物保护,嘈杂的施工声仍然盖不住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砖雕、木雕随处可见,随手一拍就是“文物大片”。隆盛庄有个十分有名的巷子,叫“四老财巷”,顾名思义就是当时四个财主家聚集居住的街巷。具有余年历史的“芦家大院”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处院子,它是清末一芦姓财主所建的一处四合院。房檐屋顶灰色精美的石刻、砖雕和木雕,显示出这户人家昔日的富裕。
活力丰镇长按上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