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www.yunweituan.com/m/ ▲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技术人员安装碟式光热发电设备。(常晓萍摄)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内蒙古“两个基地”建设的重要一员,乌兰察布如何布局、怎样落子?
市第五次党代会给出了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实践样本:聚焦源网荷储,构建多点发力、多极支撑、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能源产业体系,全力建设绿能乌兰察布。
截至目前,全市并网电力装机总容量达.4万千瓦,风光总装机达到.9万千瓦。在实现风光总装机位于自治区第二位的同时,我市已有70余家新能源企业入驻运营,在推进新能源开发与应用中,实现了富民惠民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PART.1
延链补链提效能
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我市引进一批清洁能源大项目、好项目,支持企业拓展拳头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千方百计放大新能源发展的综合效应
年底,乌兰察布迎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三峡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首批机组(50万千瓦)成功并入内蒙古电网,标志着国内首个储能配置规模达到千兆瓦时的新能源场站开始运营。
这是我市加紧布局现代能源产业,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基地起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面对实现“双碳”目标、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需要,我市围绕新能源产业上下游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引进实施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引领强、发展质效优的重大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千方百计放大新能源发展的综合效应。
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是三峡集团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基础上,将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建设、创新示范技术研发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统筹结合打造的现代能源产业园。项目一期主要建设创新综合基地、标准厂房、科研中心和能源中心及园区道路、管网、绿化等公共设施;二期主要建设风电与光伏装备基地。
岁末年初,集宁区的气温持续走低。在这天寒地冻的环境下,示范园内一番火热的工作景象:员工宿舍楼内,工人手握铁锹,一铲一铲和着水泥和沙子;餐厅楼内,水电开槽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综合楼外,几个工人站在高空吊车上,合力安装园区标识牌……一期项目预计在今年6月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
“现在有两栋标准厂房,部分宿舍楼、食堂、综合楼层已经具备了使用条件,并且有8家风机主机配套厂家、储能企业、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明确了入园意向,对完善当地风电、光伏、储能核心产业链体系将产生重要助推作用。”三峡新能源乌兰察布有限公司工程负责人姚瑞卿介绍,园区在引进各类企业延伸产业链的同时,还将打造“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联合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解决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规模化储能、并网、一体化调度技术等问题。
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综合能源中心主任尹立坤告诉记者,用于进行电能转换和储存的飞轮储能系统和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已调试完毕,正在安装碟式斯特林机光热发电装置和水系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等,为下一步开展技术攻关提供硬件支撑。目前,三峡科研院所的博士团队已入驻园区,为储能设备、功率路由器调试以及相关技术检测做了大量工作。
优势企业和专家学者的加入,让乌兰察布变身产业、人才、资金的“集聚区”,这对于正在抢抓机遇,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的乌兰察布来说,无疑拥有了推动产业发展的“最强大脑”。
不仅有像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这样集科学研究、产业集聚、示范验证、检测鉴定、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我市还引进一批先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为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走进运达股份北方总部(乌兰察布)智能产业基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加紧安装厂房内的水电暖设施,忙碌的工作场景随处可见。
▲运达股份北方总部(乌兰察布)智能产业基地工人卸载配电箱和配电柜。(唐璇博摄)
运达股份北方总部(乌兰察布)智能产业基地是集研发、生产、销售、运维于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我市“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下,引进的重要现代能源装备制造项目,主要生产4兆瓦、5兆瓦、6兆瓦系列风力发电机组。
“目前,年产万千瓦风电机组项目一期厂房外部建设已完工。5月份发电机组生产设备可投入生产。”基地负责人曾明旺表示,选择在乌兰察布建立北方总部智能产业基地就是瞅准了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而这里的营商环境也没让他失望,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热情指导,各项手续办理顺畅高效,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当地想发展、肯付出的十足劲头。
在远景零碳经济产业园叶片工厂项目生产车间,同样是一派开足马力工作的景象。生产风机叶片的模具已组装到位;另一边,射流机组已安装完毕,能够为生产叶片提供合适的室内温度。
▲远景零碳经济产业园叶片工厂开始试生产。(唐璇博摄)
“目前,已试生产出10支风机叶片,达到了预期效果。大家正在抢抓当前施工的有利时机,全力推进相关工程建设。”远景能源乌兰叶片工厂项目现场经理张利民介绍,立足产业化需要,企业除了生产超低风速下风电复合材料叶片外,还将重点研究风电叶片生产过程中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制造设备的开发。
当前,乌兰察布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的力度不减、节奏加快。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业提出明确要求:做强三峡、远景等现代能源产业园,支持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拓展生产主轴承、超长叶片、大容量发电机等拳头产品,引进太阳能薄膜电池、先进运维设备等企业,推动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发展。
任重道远,行则必达。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乌兰察布新征程的重要一年,随着一批新能源优势企业的入驻以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开工建设,乌兰察布新能源产业必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PART.2
开发利用惠民生
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治污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一头连着蓝天白云,一头牵着百姓能源所需,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在兴和县,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有巍巍苏木山,还有一望无际的“光伏海洋”。
这里是兴和县50.90兆瓦光伏扶贫村级电站项目现场。“谁能想到,这大片荒山荒坡加上太阳光,成了村里稳定收入的致富产业!”兴和县鄂尔栋镇海窝村驻村第一书记段光笑吟吟地说,作为项目的主要建设地,海窝村依靠太阳能资源产生了稳定收益,让农户晒着太阳也能增收。
这个项目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在年5月底实现了全容量并网发电。截至年底,累计发电量为万千瓦时,发电收益3万元,国家补贴万元,收益用于全县87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
段光介绍
海窝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资金收益按照“”的分配方式进行:50%用于村内小型公益事业建设和公益岗位设立,30%用于补助特殊困难边缘人口和奖励评选出的孝老敬老、见义勇为、拥军优属等榜样,20%用于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维护集体资产。这种分配方式不仅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自治和德治的积极性,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让乡村发展更快、后劲更足了。
看到电站运营成效显著,段光不禁感慨,这种充分利用当地闲置土地资源,将光伏发电与扶贫工作、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村民增收致富主要依靠发展农牧业的单一状况,振兴乡村蹚出一条“阳光大道”。
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以说,这是我市增强乡村发展动力的有益探索,是一条盘活乡村产业资源、土地资源以及集体性资产,让闲置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的新路径。
不仅是清洁能源开发惠及民生,清洁能源应用也同样迸发出强大能量。
今年68岁的丰镇市城关镇惠泽园小区张月明老人没有想到,在花甲之年还享受上了清洁能源供热。“取暖费没涨,家里温度没降,还享受上了无烟无灰无污染的供暖。”老人乐呵呵地说,能以这样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心里觉得更暖了。
丰镇市邓家梁49.5兆瓦供需联动风电供热项目于年5月8日投产运行。截至年底,已累计提供清洁电能约6.2亿度。配套建设的清洁能源供热站,目前承担着丰镇市留云窑村,大西街滨河、惠泽园、惠丰等公租房(廉租房)、小区门脸房,市政公共卫生间和垃圾转运站等商业及公用场所建筑的供暖任务,供热面积达到了11.1万平方米。
“该项目以风电电力替代燃煤锅炉为城镇供热,可以提高风电本地消纳能力,在实现城市清洁供热的同时,对推进风电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和引领作用。”中节能(丰镇)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邓家梁风电场场长贾志强表示,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节省标煤6.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1万吨,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年,是国家“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政策加力实施的一年。聚焦打造清洁能源基地,我市将积极推进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域网建设改造,发展大容量高效率储能,加快发展规模化风光制氢,做强现代能源产业园,扎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乌兰察布,一片片光伏板“追光逐日”,一排排“大风车”迎风旋转,清洁能源正源源不断从这里向外输出、加以应用,转化成推动乌兰察布实现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青山绿水必将不断溢出生态红利,惠泽乌兰察布子子孙孙。
原标题:《迎“风”向“日”绿潮涌》